冒泡排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冒泡排序(Bubble Sort,台灣譯為:泡沫排序或氣泡排序)是一種簡單的排序算法。它重複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項目,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走訪數列的工作是重複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做交換動作,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這個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的動作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冒泡排序對n個項目需要O(n2)的比較次數,且可以原地排序。儘管這個演算法是最簡單了解和實作的排序算法之一,但它對於少數元素之外的數列排序是很沒有效率的。
冒泡排序是與插入排序擁有相等的執行時間,但是兩種法在需要的交換動作次數卻很大地不同。在最壞的情况,冒泡排序需要O(n2)交換動作,而插入排序只要最多O(n)交換。天真的冒泡排序實作(類似下面)通常會對已經排序好的數列拙劣地執行(O(n2)),而插入排序在這個例子只需要O(n)個運算。因此很多現代的演算法教科書避免使用冒泡排序,而用插入排序取代之。冒泡排序如果能在內部回圈第一次執行時,使用一個旗標來表示有無需要交換的可能,也有可能把最好的複雜度降低到O(n)。在這個情況,在已經排序號的數列就無交換的需要。若在每次走訪數列時,把走訪順序和比較大小反過來,也可以些微地改進效率。有時候稱為往返排序(en:shuttle sort),因為演算法會從數列的一端到另一端之間穿梭往返。
冒泡排序演算法的運作如下:
-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點,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 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由於它的簡潔,冒泡排序通常被用來對於程式設計入門的學生介紹演算法的概念。
[编辑] 虛擬碼
function bubblesort (A : list[1..n]) { var int i, j; for i from n downto 1 { for j from 1 to i-1 { if (A[j] > A[j+1]) swap(A[j], A[j+1]) } } }
[编辑] Pascal碼
Program Bubble_Sort; var
a:array[1..1000] of longint; n,i,j,k,flag:longint;
begin
readln(n); for i:=1 to n do read(a[i]); i:=1; repeat flag:=0; for j:=n downto i+1 do if a[j]<a[j-1] then begin k:=a[j]; a[j]:=a[j-1]; a[j-1]:=k; // Swap A[i] , A[j+1] inc(flag); end; inc(i); until (i>=n) or (flag=0); writeln('The New Array:'); for i:=1 to n do begin write(a[i]:8); if i mod 5=0 then writeln; end;
End.
要看各種程式語言版本的實際程式碼,請參考Wiki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