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麻黃 | ||||||||||||||
---|---|---|---|---|---|---|---|---|---|---|---|---|---|---|
草麻黃 |
||||||||||||||
分类 | ||||||||||||||
|
||||||||||||||
種 | ||||||||||||||
|
麻黃為漢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古時别名龍沙、卑相。包括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採用部位為草質莖。
- 草麻黄
草麻黃為小灌木,常呈草本狀,莖高20~40公分。分枝較少,木質莖短小,匍匐状;小枝圓,對生或輪生,节间长2.5~6公分,直徑約2公厘。叶膜质鞘状,上部二裂(極少數3),裂片锐三角形,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有多数密集的雄花,苞片通常4对,雄花有7~8枚雄蕊;雌球花单生枝顶,有苞片4~5对,上面一对苞片内有雌花2朵,雌球花成熟时苞片红色肉质。种子通常2粒。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
- 木賊麻黃
木賊麻黃為直立灌木,高达1公尺。茎分枝较多,黄绿色,节间短而纤细,长1.5~3公分。叶膜质鞘状,上部仅1/4分离,裂片2,呈三角形,不反曲。雌花序常着生于节上成对,苞片内有雌花1朵,种子通常1粒。
- 中麻黃
中麻黃為直立灌木,高达1公尺以上。茎分枝多,节间长2~6公分。叶膜质鞘状,上部1/3分裂,裂片3(極少數為2),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球花常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雌球花2~3生于茎节上,仅先端一轮苞片生有2~3雌花。种子通常3粒(極少數為2粒)。
目录 |
[编辑] 產地
三者主要產地為中國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甘肅、遼寧、四川等地。
[编辑] 漢醫學功效
麻黃為漢藥中的發散風寒藥,早期出典包括了漢代本草學的《神農本草經》與內科學的《傷寒雜病論》,一直沿用到今世。
[编辑] 炮製
秋季割採綠色草質莖,晒乾後切段,去根節(節不發汗反能止汗)。生用、蜜炙或搗成絨用。多數場合採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藥材以淡綠色或黃綠色,內心紅棕色,以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
[编辑] 性味歸經
[编辑] 功效
辛温發汗峻品,能解表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為發汗解表第一藥。
[编辑] 臨床應用
- 外感風寒,恶寒发热,頭痛、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
- 風寒外束、痰飲壅肺而致肺气壅遏之喘咳证。
- 水腫而兼有表證者。
- 寒邪凝滞经脉之陽疽、流注、痰核、鹤膝风,风寒湿痹等。
- 風疹塊、水疥、游风、痒疹及顽癣等病证之皮膚搔癢。
- 黃疸。
- 小兒遺尿。
-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入丸散劑1~3克。外用適量。
-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温病发热者忌用;烦躁、失眠、高血压及尿潴留患者慎用。
[编辑] 現代藥理分析
本品含麻黃鹼、偽麻黃鹼、甲基偽麻黃鹼、麻黃次鹼等多種生物鹼及揮發油、有機酸、黄酮類等。其中麻黃鹼為主要有效化學成分,其次為偽麻黃鹼,以秋季含量最高。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麻黃鹼和偽麻黃鹼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可用在哮喘等場合;偽麻黃鹼有較强利尿作用,麻黃鹼可興奮心臟、收縮血管、升高血壓,興奮中樞神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