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英文名Shing-Tung Yau,粤语拼法),原籍廣東省梅州蕉嶺縣,生于汕头,长于香港。著名数学家。數學界最高榮譽菲尔兹奖得主之一。
目录 |
[编辑] 生平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兄弟姐妹八人。后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大學三年級時,獲Stephen Salaff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数学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了两年助理教授。197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数学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曾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198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任该校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席教授,浙江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所长。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2005年國立台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编辑] 成就
他的工作改变并扩展了人们对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和理解,并影响了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 1976年解决了卡拉比猜想,其方法被應用在超弦理論中,对統一場論有重要影响。
- 证明Monge-Ampère方程解的存在。
- 1978年、1979年与R.舍恩合作解决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
- 与Karen Uhlenbeck合作解决了Hitchin-Kobayashi猜想的高维形式。
- 高維閔科夫斯基問題、塞梵利猜想(與蕭蔭堂合作)、弗蘭克爾猜想、三維流形的拓扑學與極小曲面和史密斯猜想等方面
[编辑] 涉及的爭論
- 丘成桐于2006年6月3日向媒体宣布中国数学家曹怀东和朱熹平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引起争议。《纽约客》杂志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击最厉,但有虚构事实的嫌疑。丘成桐已於2006年9月20日循法律途徑向纽约客抗議[3]。惟文章指曹、朱二人在《亞洲數學期刊》的龐加萊猜想證明未完全經正常審核程序既逕發表;丘成桐與亞洲數學期刊的眾編輯並未回應。格裡戈里·佩雷爾曼表示看不出曹、朱證明的新意。此事件目前尚在发展中。
[编辑] 荣誉
- 1981年威伯倫獎。
- 1983年菲爾斯數學獎。
- 1984年的麦克阿瑟奖。
- 1994年克拉福德奖。
- 1997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 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
[编辑] 外部連結
- 丘成桐自我评介:My Past Experience in Mathematics(英)
- Episte網站關於丘成桐的內容:有其專訪和演講等
- 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第五輯):丘成桐
- 纽约客:Manifold Destiny(英)
- 「丘成桐与北大引进人材」專題─五柳村
[编辑] 參考資源
- ↑ 丘成桐与北大斗法背后的得失分析
- ↑ 丁伟岳、项武义“炮轰丘成桐”讲话实录
- ↑ Harvard Math Professor Alleges Defamation by New Yorker Article; Demands Correction
菲爾茲獎得主 |
2006: Okounkov • 佩雷爾曼 • 陶哲軒 • Werner || 2002: Lafforgue • Voevodsky || 1998: Borcherds • Gowers • 康舍維奇 • McMullen || 1994: Zelmanov • Lions • Bourgain • Yoccoz || 1990: 德林斐特 • Jones • 森重文 • 威滕 || 1986: Donaldson • Faltings • Freedman || 1982: 阿蘭·孔 • Thurston • 丘成桐 || 1978: Deligne • Fefferman • Margulis • Quillen || 1974: Bombieri • 蒙福德 || 1970: Baker • 廣中平祐 • Novikov • Thompson || 1966: Atiyah • Cohen • 格羅滕迪 • 斯梅爾 || 1962: Hörmander • Milnor || 1958: Roth • 芮內·托姆 || 1954: 小平邦彦 • Serre || 1950: Schwartz • Selberg || 1936: Ahlfors • Dougl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