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文化 | ||||||
传说时代 | ||||||
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东周 | |||||
战国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三国 | ||||||
西晋 | 晋 | 十六国 | ||||
东晋 | ||||||
南北朝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宋 | 辽 (西辽) |
||||
南宋 | 金 | 西夏 | ||||
元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民國 (見台灣問題) |
商 |
|||
---|---|---|---|
首都 |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盤庚後固定以殷為都城 |
||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
共31位 商汤 商纣王 |
||
成立 | (鳴條之戰) | ||
灭亡 | (牧野之戰) |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五百餘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因此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中国的文明史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其实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5000年。[來源請求]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果对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目录 |
[编辑] 概况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编辑] 疆域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建都亳(今山东省曹县以南地区),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编辑] 政治状况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编辑] 经济状况
[编辑] 农业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编辑] 社会生活
[编辑] 文化与科学
[编辑] 科学技术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製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编辑] 重要人物
[编辑] 商王朝各代君主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血緣關係 |
---|---|---|---|
大乙1 | 履 | 示癸之子 | |
大丁2,11 | 大乙之子 | ||
卜丙3 | 胜 | 大丁之弟 | |
仲壬4 | 庸 | 卜丙之弟 | |
太宗14 | 大甲2 | 至 | 大丁之子 |
沃丁4 | 绚 | 大甲之子 | |
大庚2 | 辯 | 沃丁之弟 | |
小甲 | 高 | 大庚之子 | |
大戊2 | 伷 | 小甲之弟12 | |
雍己 | 密 | 大戊之弟12 | |
中丁9 | 庄 | 大戊之子 | |
卜壬3 | 发 | 中丁之弟 | |
戔甲5 | 整 | 中丁之子13 | |
中宗14 | 且乙6 | 滕 | 戔甲之弟13 |
且辛 | 旦 | 且乙之子 | |
羌甲5 | 踰 | 且辛之弟 | |
且丁6 | 新 | 且辛之子 | |
南庚 | 更 | 羌甲之子 | |
象甲5,7 | 和 | 且丁之子 | |
般庚7,8 | 旬 | 象甲之弟 | |
小辛7 | 頌 | 般庚之弟 | |
小乙7 | 斂 | 小辛之弟 | |
高宗14 | 武丁 | 昭 | 小辛之子 |
且己6,11 | 武丁之子 | ||
且庚6 | 躍 | 且己之弟 | |
且甲6 | 載 | 且庚之弟 | |
廩辛 | 先 | 且甲之子 | |
康丁9 | 嚣 | 且辛之弟 | |
武乙 | 瞿 | 康丁之子 | |
文丁9,10 | 托 | 武乙之子 | |
帝乙 | 羡 | 文丁之子 | |
帝辛 | 受 | 帝乙之子 |
注1:甲骨文亦作唐,司马迁的《史记》中为天乙或湯。
注2:《史记》中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史记》中为外丙、外壬。
注4:甲骨文未見此二王名。
注5:《史记》中为河亶甲、沃甲、陽甲。
注6:《史记》中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史记》中为盤庚。
注9:《史记》中为仲丁、庚丁、太丁。
注10: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史记》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則有。
注12:《史记》與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注13:《史记》中河亶甲為外壬弟,祖乙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记》以太戊為中宗,另以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
「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的商年表
- 商前期/1600─── 1300
- 商後期(盤庚遷殷後)
- 盤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 武丁/1250─── 1192 59
-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1191─── 1148 44
- 武乙/1147─── 1113 35
- 文丁/1112─── 1102 11
- 帝乙/1101─── 1076 26
-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汤(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胜)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发)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踰)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阳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盘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颂)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敛) 10 癸丑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载) 33 乙亥 前1189
廪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嚣)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丑 前1109
帝乙(~羡)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纣) 30 丙寅 前1075
注:盘庚至帝辛在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作了修正
[编辑] 参考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前朝: 夏朝 |
中国朝代 | 后朝: 周朝: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