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目录 |
[编辑] 生平
杜甫自小好學,七歲便能作詩,二十歲後漫遊各地,於洛陽認識李白。杜甫客居長安十年,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安史之亂後,杜甫投奔肅宗,任左拾遺,後因直諫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間,寫詩240餘首。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下任節度參謀,並檢校工部員外郎。「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舊唐書》〈文苑傳下·杜甫〉)。不久又再過著流離顛沛的生活,漂泊于今天的四川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以舟為家。唐大历五年(770年)在从长沙到岳阳的湘江中的小船上,发病而死。一說杜甫人在耒陽,遇見洪水,十餘日未進食,後來耒陽聶縣令雇小船來接他,並且贈送許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盡,竟大醉大飽而死,終年五十九歲。
著作有《杜工部集》。
~~==詩史==~~ 杜甫有詩史之稱,最早見於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補史証史,故號詩史。此說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詩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隱惡,不揚善」,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子美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此說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詩,備於眾體」的角度言詩史。
好不好?????
[编辑] 主要成就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诗,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
[编辑] 名句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编辑] 坟墓
杜甫的去世至今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现在杜甫的坟墓有八座,分别位于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湖南省耒阳(今耒阳市)、平江县等地。其中位于湖南平江的杜甫墓受到学术界的公认。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杜甫江阁全景 |
[编辑] 各地纪念建筑物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上,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 2004年9月
[编辑] 外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