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楞嚴咒》出現在《楞嚴經》,亦稱《楞嚴神咒》。與《大白傘蓋佛母咒》有說相同[1],有說不同[2]。
目录 |
[编辑] 緣起
楞嚴會前,阿難因隻身赴遠方齋主應供,未及返回趕上波斯匿王供佛營齋,在舍衛城內獨自逐門乞食。經淫戶遇摩登伽之女,為之所喜,女求摩登伽用幻術攝阿難入淫席,阿難將毀戒體。
釋迦牟尼佛離席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大放光明,宣說《楞嚴神咒》,並遣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往護阿難,幻術遇咒而解,阿難及摩登伽女同歸佛所。阿難慚愧啟請佛修定力之法而促成楞嚴會,日後結集為《楞嚴經》,-{卷}-七中並載咒文。
[编辑] 註疏
清朝乾隆年間,續法大師曾對《楞嚴經》做過《楞嚴經灌頂疏》,全文詳盡,並是唯一對《楞嚴咒》有詳盡釋義的註疏,爾後被單獨抽出成為《楞嚴咒疏》。《楞嚴經灌頂疏》現不流通[3],而《楞嚴咒疏》則仍在世上流通。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 佛學多媒體資料庫/佛曲音樂——楞嚴咒(中文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