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皖南事變 | |||||||||||
---|---|---|---|---|---|---|---|---|---|---|---|
{{{partof}}}之一部份 | |||||||||||
|
|||||||||||
參戰者 | |||||||||||
新四軍 | 國民革命軍第32集團軍 | ||||||||||
指揮官 | |||||||||||
葉挺、項英 | 顧祝同、上官雲相 | ||||||||||
兵力 | |||||||||||
9000 | 80000 | ||||||||||
傷亡 | |||||||||||
傷亡及被俘虜7000人 | - | ||||||||||
{{{notes}}} |
皖南事变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此間的「皖南」即指事變發生地區:「安徽南部」,而新四軍則是指中國共產黨轄下﹔由葉挺、項英分別擔任正副軍長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發生於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該事變,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一般認為,此事件原因為稍早兩黨軍隊的軍事衝突——黃橋事件。
目录 |
[编辑] 事變背景
1940年10月初,態度反共的江蘇省省主席韓德勤和陳泰運所組成的國民革命軍部隊與共產黨部隊新四軍發生嚴重衝突。陳毅率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以不到萬人的兵力,於交戰過程中,擊敗總兵員達三萬以上的桂系陳泰運部隊,佔領江蘇北部的黃橋,並於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稱為「黃橋事件」或「黃橋事變」的該軍事衝突,不但造成國民革命軍萬餘人傷亡,且讓本來僅駐安徽的共產黨新四軍,控制了江蘇部分省境。
同月19日,因為擔心類似兩黨軍隊衝突的黃橋事件再度發生,以致影響中日戰爭戰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最高領袖委員長蒋中正命令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正副司令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副軍長項英發出“皓电”,命令新四军接电报后1个月内全部撤到旧黄河以北。11月19日,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长江以北。」
[编辑] 移防
毛澤東覆電後,共產黨新四軍並未如皓電及共產黨中央所言隨即移防。另一方面,因遲遲未見移防,同年12月3日,蔣介石致電葉挺:「新四軍應在繁昌、銅陵渡過長江,在江蘇無為附近集中,然后按規定路線北上。」此電且仍受共產黨黨中央認同。
不過此軍令一-{出}-,前往換防的國民黨軍隊(40師)與共產黨軍隊紛爭再起﹔華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猛攻曹甸,國軍損失慘重。除此,中共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卻仍駐地雲嶺,以「處於第三戰區包圍之中,对国軍可能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為由,並不按中共中央與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指示的路线北渡移防前进。12月9日,不耐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下令反擊。
12月中旬之後,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再次發電,嚴令皖南新四軍于12月底以前過江。受此壓力,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宁國、朗溪到溧陽,然后待机北渡。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愿北移提出了批評。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宁國,迂回天目山到溧陽。
[编辑] 事變經過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餘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理由,無預警地將新四軍軍隊包围和袭击。(中華民國官方文獻則指出新四軍首先攻擊國軍40師,顧祝同率軍隨之拯救)
6日,顾祝同與上官云相率第三戰區之第32集團軍8万多人,在蒋中正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並強令“徹底加以肅清”。項英曾數次發電報給中國共產黨中樞延安,要黨領導毛澤東向國民黨交涉停火,但毛並無相關回應。9日,劉少奇電毛談起項英的情況,毛回電說他什麼情況也不知道。10日,新四軍總部報告毛:“支持四日夜之自衛戰鬥,今已瀕絕境,幹部全部均已準備犧牲。”“請以黨中央及恩來名義,速向蔣、顧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脅,要顧撤圍,或可挽救。”12日,毛要求周恩來“向國民黨提出嚴重交涉,即日撤圍”。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黨提出抗議。
兩黨交涉期間,雙方火線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为保全部队,叶挺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的意見,致书上官云相,指责其「背信弃义」,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圍時陣亡。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約9000人,除约2000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编辑] 後續
新四軍副軍長项英與副參謀長周子昆在蔣介石下令停火後突圍逃出,3月12日兩人於涇縣濂坑石牛塢赤坑山遭隨從副官開槍打死。1月17日,蒋中正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中国共产党进行回击,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在军事上自卫,在政治上反攻。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此事變主要將領葉挺雖遭逮捕,但受蘇俄、英國等國關切下,僅予以監禁。1943年,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以「抗日戰爭」、「制裁解散新四軍」及「肅清江南共軍」有功,被中華民國政府頒發中國軍人最高榮譽之青天白日勳章。
[编辑] 評價
雖然皖南事變是抗戰時期國共衝突中,國民黨難得的大勝利,但事實上並未完全消滅總兵力達90000、3.5萬支步槍、460挺機關槍之新四軍,甚至連傷其十分之一都不到,在實質上遠不如之前包括「黃橋事件」等衝突中國民黨軍的損失。反而因為皖南事變的發生,造成蘇俄等國對國民黨的指責。加上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親筆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讓共產黨抗日民族主義的主張和形象反而更受輿論支持。另外有一說法:項英和新四軍原本是毛澤東的眼中釘,毛澤東藉機除掉項英,更使周恩來失去賴以支援的軍隊,使新四軍重回毛澤東的掌握,並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在江北的根據地卻也日漸發展穩固,至1945年發展為30萬人。
不過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官方文獻與部分報導卻稱,總兵力達1.03萬的新四軍調防是1938年至1940年間國共雙方部隊多起武裝衝突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違抗命令,不遵調遣,自上月以來,在江南地區,集中全軍,蓄意擾亂戰局,破坏抗日陣線」(1941年,親共《大公報》)的後續處理。文獻亦指:蔣中正雖與周恩來多次會談尋求解決之道,卻在雙方缺乏誠意情況下,讓蔣中正於國民黨部隊多人傷亡的「黃橋事件」及新四軍攻擊40師情況後,下令將新四軍「消滅」。另外,該處置與1939年9月,毛澤東聲稱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中共強硬立場有關。
除此,國民黨軍隊之後宣稱:新四軍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於逃亡被部下所殺,並「殲滅」共軍約7000餘人。而面對輿論對此事變的質疑,蔣中正於接見蘇俄大使潘友新時及對外公開會議兩度強調:「新四軍事件完全為整頓軍紀,絕無其他問題,更無損於抗戰力量。」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 張樸:毛為何要置新四軍軍長項英於死地
- 皖南事變的六個謎團
-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2004年,新华网
- 台灣國防大學編,《中國現代軍事史主要戰役表》
- 中華民國國軍歷史文物館
- 台灣九年一貫學習資源(國中國小)
- 辛灝年,《誰是新中國》下卷:第四章第三節
- 《紅旗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