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禁酒就是禁止製造、運輸、進口、出口、銷售、飲用含酒精飲料的情形。一般與宗教信仰、政治與醫療有關。
目录 |
[编辑] 形式
一般是完全禁止,有時是禁止酒精度高於某個度數的飲料,或者在星期天禁酒 (在美國是因為宗教原因),或者在飲酒需要加入會所並付錢,或者限制賣酒的地方 (在波士頓郊區的阿靈頓,只有最多五家餐廳可以賣酒)。
由於宗教原因,幾乎所有穆斯林國家都禁酒。就算有酒銷售亦只開放給非穆斯林或外國旅客 (例如馬爾代夫,只可在渡假村售賣及飲用)。
[编辑] 禁酒在美國
基於清教徒的背景,美國亦是西方社會具有最強烈禁酒情緒的國家之一 (另一些是北歐國家)。在美國,公開飲酒是犯法的。21歲以上的人才可以買酒 (包括啤酒),亦因此買酒需要出示年齡證明 (美國沒有統一的身分證制度),而且只能在限定地方買到 (啤酒可以在某些地區的超級市場買到,其他酒類有專門的店舖發售)。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兩個女兒曾經因未成年飲酒引起舉國嘩然。
禁酒在美國甚至被提升至國家意志的高度:1917至1933年間,由於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美國成為禁酒的國家。目前在美國很多地方,特別是南部和中西部,仍然有禁酒的縣或鎮 (稱為dry counties或dry towns),但研究[1]顯示在禁酒區,醉酒駕駛而導致交通意外的機率比非禁酒地區高。
[编辑] 禁酒的政治
- 墨索里尼統治下的意大利曾經關閉了數千家酒吧。
- 希特勒雖然不喝酒,但沒有命令德國禁酒。
- 3K黨亦支持禁酒。
- 波蘭在十九世紀將「免於酒精的束縛」連繫到民族的自主。
- 女性支持禁酒,是因為酒是家庭暴力的催化劑,以及酒的消費侵蝕了低收入家庭大部份收入。
[编辑] 當代禁酒運動
由於禁酒政策在西方社會並不成功,當代禁酒運動 (反對者稱為新禁酒運動 neo-prohibitionism)只能要求立法限制或倡導移風易俗,以減少酒的銷售與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