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粵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這篇特色條目滿江紅啊
這樣似乎不大雅觀--Quarty 08:38 2006年9月11日 (UTC)
[编辑] 粵劇與南戲關係的討論
- 另一方面,粵劇和南戲的淵源非常深。因為在一九五八年廣東出土的明朝嘉靖年間的陪葬品中,有一部被稱為南戲之首的《琵琶記》手抄本。雖然《琵琶記》是由元朝高明所編寫,但這部手抄本的曲文中竟然有廣州方言。“因乜去南橋討藥”,當中這個“乜”字便是廣州方言。在傳統粵劇戲碼中,有些也跟南戲的名稱完全相同。例如《白兔記》、《荊釵記》(它們都是著名的四大南戲之一)、《孟姜女》、《朱買臣》、《燕子樓》等。南戲能夠傳入廣東的原因相信是南宋末年,大量難民及戲班跟隨宋室往廣東逃亡。廣東省南海縣佛山市內佛山祖廟的石戲臺相傳有八百年歷史(即南宋末期)。可見南戲在南宋末期已經傳入廣東。
文風:
- 粵劇和南戲的淵源應該是在表演傳統上而言,並不能因為發掘出一本陪葬品便認為很有淵源,廣東瓊州,即今海南島,在明朝有一位丘浚寫了一本崐曲劇本《五倫全備記》,難道這便指崑曲和瓊劇很有淵源,其實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因為知識層面和社會地位問題,會欣賞外省的戲曲。筆者想指出,粵曲或者所有板腔體戲曲以及所有漢方言民歌,都不可能由曲牌體戲曲所衍生出來,這是語言和音樂的問題。板腔體戲曲和漢方言民歌均因語音演唱產生樂調旋律,不像曲牌,是先音樂,後填詞,在民歌的發展規律中,也不可能由曲牌倒過來變成齊言體民歌或板腔體戲曲,因此板腔體戲曲和曲牌體戲曲只能在表演上,即動作服飾做功等方面有所繼承,板腔體戲曲只能說吸收了部分曲牌體的音樂素材進去,繼承和轉化必然停留在指定樂調之內,不能旁及板腔體戲曲的主要唱腔音樂部分。區文鳳提出的修訂意見,這些意見將顛覆傳統的中國戲曲史,上文是傳統的看法,但過去的學者因為和實踐有距離,才會由書本過書本,出現這種見解。
--小為 18:31 2006年5月13日 (UTC) (!)意見南戏并不是昆曲 当代的多数观点可能认为宋元南戏是某个剧种(主流观点认为南戏即永嘉杂剧),而事实上,根据文献和出土戏本来看,在宋金元之时南戏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多数省份(包括广东省的一些地区),南戏在声腔上亦分出多种流派(即使他们所本的剧本大致相同,唱腔上亦有相当分歧),南戏只能说是当时南方遵循某些表演通例的许多剧种的总称(这一点与指向单一的金元杂剧颇有不同);另外不少剧种还并有中州正字的南戏唱本(官话唱本)与乡谈唱本(方言唱本)出土。 昆曲只是戏剧体例大源出于南戏一种戏剧,昆曲的音乐(革新后的昆山腔或曰水磨调)则是基本出于北方杂剧的曲牌体制(依腔行字),而与南方所流行的大部分声腔大异,当代粤剧和多数板腔体戏剧在音乐和声腔上多是承自传统南戏,而非宋词-元曲-昆曲的曲牌-套曲体系延续。--nadpplus
[编辑] 莊渠遺書的考證
明朝歸有光所編寫的《莊渠遺書》卷九記錄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第二章教子弟興禮儀中,“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1]。「倡」為歌舞藝人,「優」為雜戲藝人。前後內容只有廣東而沒有明確針對粵劇。另一章古樂器聽,“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當中也沒有專指粵劇。因此論據仍然有待查證。
--小為 18:57 2006年7月28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