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如今,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与汉字的雷同,也就避免了汉字及本身文字的混乱。西夏文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虽然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目录 |
[编辑] 西夏文的创立
《宋史》把西夏文字的创造归功于李元昊,说“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辽史》记载为“李绩迁……子德明,制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则把西夏文字的发明归功于德明;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则认为:“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番书,独局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说西夏字是由野利遇乞创造的。
公元1036年前,西夏就仿照汉字制定了西夏文。西夏王传十代,到了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然而它的文化和文字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至少延续到十六世纪,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五百多年。明代万历年间,还有人会使用西夏文。
[编辑] 西夏文的字形
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
[编辑] 重要典籍、工具書
-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西夏的律法書
- 《同音》,單語字典
- 《文海》,單語字典
- 《文海雜類》,單語字典
- 《番漢合時掌中珠》,西夏、漢雙語字典
- 《夏漢字典》李范文 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ISBN 7-5004-2113-3
[编辑] 範例
- 上面两个字:人称后缀“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 讀作nga、nja;分別與漢字「吾」(藏语nga)、「爾」同源。
- 下面两个字:「dzji」、「wji」
- 与藏语 za“吃”、byed / byas“做”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