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割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
香港史前時期 香港特別行政區史 |
香港教育史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1年至1898年期間,清朝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威逼下,先後三次與英國簽定不平等條約,分別割讓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香港主權將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香港的殖民地時期正式結束。
目录 |
[编辑] 割讓香港島
參見:第一次鴉片戰爭
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被英國打敗,被逼於1841年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2年,清朝與英國再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编辑] 割讓九龍半島
參見:第二次鴉片戰爭
清朝再於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被英國與法國的聯軍打敗,被逼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编辑] 租借新界
1898年,英國再逼使清朝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部份,為期99年。值得留意的是,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九龍寨城的管治權並沒有交給英國。
[编辑] 影響
就清朝而言
《南京條約》的簽訂意味著清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從海上而來的西方國家永久性地割讓土地(澳門並非割讓或租借之殖民地,而是一個特許的居住點),開啟了列強對中國之土地野心。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失敗或許仍能自辯為無準備之下輕敵戰敗,然而十年後之英法聯軍之役之再敗及九龍之割讓,使得中國朝野逐漸明白無可置疑的要走向改革之路,逐有自強運動之產生,催生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香港作為西方文化的輸入口,其效果一直都無法有效彰顯。其中部份原因是因為香港位於華南,影響只能及兩廣一帶,而兩廣歷史上在中國的政治、文化或經濟上的重要性相對較低。相比影響能輻射長江流域的上海,或能輻射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津,香港的作用相對較為有限。即使在香港本地,較深層的文化融合仍要在二次大戰後才發生。在此之前,香港多作為中國流亡人士的避難所,以及國人離開中國之窗口。而香港之香港大學亦為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之誕生地,對中國之革命有不少影響。
就英國而言
香港之割讓是一項令人不悅之戰利品,這是一塊「細小、荒蕪、不衛生、沒有價值」及「比非洲塞拉利昂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1],對英國來說得到舟山群島、台灣等地方屬「有價值」之戰利品,而非這個在地圖上指不到位置的岩石小島。
然而香港在女皇皇冠上之地位,卻隨著時代和國際形勢導致之形勢改變而漸漸加強,最終除了單單令遠東地區立起維多利亞女王像外,更使香港與新加坡成為英國除印度外,最重要的兩塊東方殖民地。
就香港而言
由於在割讓之初,即保證了香港居民原有習俗得以保留,再加上殖民者亦無意與殖民地人民有太多融合,故香港之割讓對當時不到一萬人口之小漁港,並無太大改變。然而在清朝覆滅後,中國陷入意識形態混亂,長期革命、長期內戰時,香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自由的避難所,而且香港今日賴以成功的《普通法》、廉政公署、積極不干預政策、公務員體系、自由的社會及各項基建等等,都是靠長期的殖民統治,令香港在政治上脫離百年紛亂的中國,方有可能會誕生的。
[编辑] 參見
[编辑] 資料來源
- ↑ 見Jan Morris著,黃芳田譯,《香港1840-1997 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城邦出版社。2006年:96頁。ISBN 986-7247-38-8。中所引1844年庫政司馬丁及第九十八軍團陸軍中尉布萊吉曼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