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體育學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體育學院是香港的一所體育學校,為培訓香港運動員的主要地點之一。
香港體育學院前身為「銀禧體育中心」,由香港賽馬會於1982年成立,並獲馬會撥款資助營運開支至1987年,在該年馬會一次過捐出三億五千萬元成立信託基金,用作資助體院日後的經常開支。於1991年4月1日銀禧體育中心易名為香港體育學院,該中心的董事局同時解散。自1994年4月1日起,香港體育學院撥歸香港康體發展局(康體局)管理。康體局於2004年10月1日解散,「香港體育學院有限公司」亦於當日正式成立,繼續負責發掘、培訓及發展本港具體育潛能之運動員,協助他們追求卓越,在國際體壇爭取佳績。香港體育學院為運動員提供全面的支援,除了各項訓練設施外,還包括精英教練的指導及訓練、運動科學、運動醫學、體適能訓練、運動員事務及教育支援、以及體育研究和資訊等服務。
香港協辦08年北京奧運馬術項目,體育學院需於2007年初至2008年底暫時遷移至偏遠及設備不足的烏溪沙青年新村作為臨時基地。
目录 |
[编辑] 位置
[编辑] 設施
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設施包括:
- 25米室內泳池;
- 15個室外網球場及4個小型網球場;
- 11個玻璃背牆壁球場;
- 12個室內羽毛球場;
- 8張乒乓球球枱;
- 4條-{劍擊}-劍道;
- 400米全天候跑道及其他田項訓練設施;
- 3個標準足球場;
- 五人及七人足球場;
- 戶外鑊形單車訓練場;
- 環院緩跑徑;
- 戶外多用途訓練場等。
[编辑] 香港精英體育發展
銀禧體育中心成立以來分別資助本身的駐院項目成為重點發展體育項目,曾接受資助的主要駐院項目包括羽毛球、劍擊、足球、體操、划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網球及田徑等。
1995年香港體院推行「攜手邁向精英計劃」,把資助制度改為四級制。第一級項目是羽毛球、劍擊、划艇、壁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網球和滑浪風帆,第二級則是獨木舟、單車、保齡球、三項鐵人、武術和帆船。
1996年4月政府進行一項顧問研究,評估香港體院的未來策略和各項計劃的資助條件,並就資助和未來策略提出具體建議,包括建議資助項目的甄選準則。康體局於是訂定一套甄選準則以決定哪些項目在1997至1999年獲取為期兩年的資助,該段期間涵蓋1998年曼谷的亞運會。1997年4月康體局另闢一類項目稱為重點發展體育項目(Focus Sports)以取代先前的第一至四級項目,獲選為重點發展體育項目有12項,即羽毛球、單車、劍擊、體操、划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田徑、三項鐵人、滑浪風帆和武術。其中一向最受歡迎的足球被放棄,由於失去精英計劃資助,在接下來數年缺乏有系統訓練的年青球員,導致球員青黃不接,足球水準直線下降,可見精英計劃對一個運動項目的影響。
在首兩年資助期接近屆滿時,康體局修訂了重點發展體育項目的甄選準則,以決定何者可獲資助,選出13個重點發展體育項目,包括羽毛球、單車、劍擊、划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網球、保齡球、田徑、三項鐵人、滑浪風帆及武術。在13個體育項目中,保齡球首次被列入精英項目,網球則再次被列入精英項目。不過,體操卻未能入選。
1999年成立一個由康體局、港協暨奧委會和民政事務局代表組成的特別專責小組檢討體育資助,重新訂定精英體育政策。他們制訂了一套計分制度作為新的甄選準則,以決定哪些項目可於2001至2005年接受精英資助。在13個原有的重點發展體育項目中,三項鐵人及網球這兩個項目均未能在2000年的檢討中入選,故此康體局給予兩年資助(2001至2003年)的寬限期,以便再作評估。釜山亞運會後,康體局在2002年完成了對所有奧運及亞運項目的定期檢討,三項鐵人、網球及其餘11個一直接受精英資助的體育項目均能符合準則。康體局因此保證在未來四年直至2007年會為所有13個體育項目提供精英資助。在這次檢討有兩個項目-騎術及空手道均達標準,但礙於財政預算所限及體育政策檢討的建議,兩個項目均須接受為期兩年的觀察。
[编辑] 交通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接
香港公營機構 | |||||||||
---|---|---|---|---|---|---|---|---|---|
|
|||||||||
另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