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俄罗斯帝国(俄文:-{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通常简称为俄国或沙俄,是1721年以后俄罗斯国家的名称。1721年彼得大帝在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国成为正式意义上的帝国;不過,事實上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俄羅斯帝國”有時也會被擴大使用。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
目录 |
[编辑] 國土
19世紀末的領土包含後來的蘇維埃聯邦和芬蘭等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過1億的人口。
首都原先設於莫斯科,1712年後遷至聖彼得堡直到1917年。
[编辑] 歷史
[编辑] 彼得大帝和俄羅斯帝國
一開始俄國只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欧洲承認。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的國界而開始對抗韃靼和奥斯曼帝国。為了繼續與奥斯曼帝国的戰爭,彼得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奥斯曼帝国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國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擊敗了瑞典。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得條約,俄國終於得到了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方交流的窗口。
[编辑] 俄國的擴張和成熟
叶卡德琳娜二世時代可以說是俄羅斯帝國的第二個强盛期,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版圖。1768年,與奥斯曼帝国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從奥斯曼帝国獨立,而叶卡德琳娜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雖然奥斯曼帝国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方,俄國則趁著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编辑] 拿破崙戰爭
身為一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俄國也無法避免的參與了與拿破崙法國的戰爭。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祖國。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编辑] 向遠東擴張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的清朝政府發生衝突。1689年,中國跟俄國簽署《尼布楚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中國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更把整個外東北及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
[编辑] 改革和革命
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對俄國來說是一個危機時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俄國與西方的發展相差越來越大。雖然帝國的人口較任何一個歐洲發展國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貧窮的農奴。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更導致民心對皇權喪失信心,俄國境內不斷發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摧垮帝国的最後一击。1917年3月,首都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所取代。
[编辑] 相關條目
|
|
---|---|
比利時殖民地 | 大英帝國 | 丹麥殖民地 | 荷蘭殖民地 | 法蘭西殖民地 |